声音,生音
"自从人发现自己并不处于创造的中心,并不处于时间的中心,甚至也许并非生命的顶端和最后阶段以来,人已从自身之中解放出来了。"——福柯
装置艺术经常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融合混杂的且与其他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的存在。声音作为一种感官体验,联结记忆、当下语境甚至是大脑的知觉层次,常被艺术家探索、实验于装置中。
Zimoun -瑞士苏黎世
1977年生 现生活工作于瑞士伯尔尼
zimoun声音装置
Zimoun从小就对绘画、音乐、甚至是一些日常的声音着迷,这些都成为了他后来创作的起轴点。他的作品多用扬声器、小振动机、压缩机、磁铁、塑料、钢丝线、纸箱等一些精密机械以及随处可见的素材,再运用物理学等原理制造成一个个灵动的机关。将这些机关大量且重复布置,每一个机关作为一个小的音符,合奏出白噪音一般充满冥想意味且与自然共生的乐章。
https://v.qq.com/x/page/r01443ygc2m.html%E2%80%8B?
《声音装置》视频源于网络
Zimoun&Hannes Zweifei作品/《声音装置》外部
作品《声音雕塑》位于瑞士一个1951年的废弃甲苯罐内部,由建筑师Hannes Zweifei与Zimoun共同创作完成。
Zimoun&Hannes Zweifei作品/《声音装置》内部
39台直流电动机被布置于建筑内部空间,每件都是一个简单的动态装置。转动的小球、旋转的铁丝、摇摆的木条与建筑墙壁和地面发生碰撞和摩擦,形成一个混沌且复杂的声场。周身被淹没在声音的洪水与巨大且高耸的建筑物内,才得体味人造物与有机物之间这一系列复杂关系,探寻有序与无序、合理与偶然等二元对立关系,有机在时代崩塌下的泣鸣恰是灵魂所在。
池田亮司-日本岐阜
1966年生 现工作生活于巴黎
普朗克世界“宏观”
池田亮司在数字音乐领域工作,是日本电子音乐创作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极微电声界与电子极简主义场景中最重要的声音艺术家之一。研究超声波学,频率学和声音本身的基本特性,创作了一系列以物理和数学概念为名的多媒体作品,于世界各地展出,如美国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巴黎蓬皮杜中心、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日本京都现代美术馆、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等。
池田亮司作品/普朗克世界“宏观” 2015
https://v.qq.com/x/page/x0342thwwu4.html
池田亮司作品/普朗克世界“宏观” 视频源自网络
他的作品以科技为媒介,从超声波、频率等声音的本质特征入手,其创作涉及数学、量子力学、哲学、混合声响、音乐、影像、物理现象、数学概念等,以感官刺激的方式构建装置。
池田亮司作品/《Datamatic》2006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法国尼斯
1961年生 现生活和工作于赛特
此地入耳生生不息
曾参加多个世界重要展览,如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2017)、蒙特利尔美术馆(2016)、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2015)、巴黎东京宫(2015)、蓬皮杜艺术中心梅兹分馆(2015)、里昂双年展(2017,2015)等。
https://v.qq.com/x/page/s1321mig9jd.html
展览《生声不息》现场 视频源自网络
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作品/《此地入耳》现场图片
他的作品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地点或场景建立,借以物体间偶发性的声音以及图像与现实建筑内的流线型动线,构建一个人类与人工自然共存的生态环境。观众与作品产生吸引、交流和再思考,提供了人们想象和思考未来世界的指引和设想,在空间、物理甚至是精神层面。
邓悦君 -广东云浮
1986年生 现生活工作于杭州
浮动浮动浮动
其作品多次被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纳入展览,如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麓湖•A4美术馆以及苏黎世艺术大学等。
邓悦君作品/《浮动》
2017年,LED灯,电机,亚克力
3000×1800×1500mm
邓悦君的作品不单纯是以声音为创作媒介,还涉及机械装置、水墨动画等,主要围绕能量转换、维度空间以及机械运动三个研究方向。
邓悦君作品/《O》
2016年,花岗岩、光伏电池、定制芯片、喇叭,共一百只
120×120×50mm,尺寸可变
在作品《O》中,艺术家对100名不同的志愿者发出的长音“O”进行采样,然后转录到微型芯片中,做成一百只名为O“的”“机械生物”。它们能够随着环境光线的改变发出共鸣,根据受光程度的不同,声场的组成方式也会随之变化。真实和虚假、物质和精神、存在和不存在于巧妙控制下似乎找到了某个平衡点。(因微信发布限制,视频无法上传,请大家自行想象:)
充满“造梦”式的潜意识趣味,通过梦境对潜意识的发掘,探索物质世界和生命之间的互通。
邓悦君作品/《O》局部
也许正如池田亮司所认为的,“声音对我来说只是一种物理上的存在形式,由空气的振动而产生。而音乐,从本质上我认为是一种包含数学意义上的精确发声,如果没有几何结构的搭建,声音就仅仅是声音而已。”
声音作为一种媒介,我们应该思考的往往不是媒介本身而是背后的“声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