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 Alex Katz 个展登陆上海外滩复兴艺术中心



“希望欣赏我画作的人能换一种视角看待日常事物。我期待人们能够暂时通过我的眼睛来看世界。”——亚历克斯•卡茨,1984年8月


Alex Katz 亚历克斯•卡茨 


作为其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现年93岁的亚历克斯•卡茨以独树一帜的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闻名于世。其艺术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艺术运动和探索纷纷涌现,抽象和反传统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亚历克斯•卡茨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自由借鉴大众流行文化、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和色域绘画等风格元素的基础上,开创了极具辨识度,拥有鲜明个人特质的极简主义美学。


图:亚历克斯·卡茨于缅因工作室,2015

现年93岁的亚历克斯•卡茨依然保持着每日创作的习惯



其作品已被全球一百多个艺术机构永久收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学会、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伦敦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中心、马德里索菲亚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东京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柏林国家美术馆。


分隔6(爱丽儿)2014
121.9×243.8 cm
亚历克斯·卡茨
图片由艺术家和Gavin Brown(纽约/罗马)提供
©亚历克斯·卡茨


本次展览亦是这位特立独行,对年轻一代艺术家产生深刻影响的艺术大师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级大展。展览通过涵盖绘画、雕塑和剪帖装置作品在内的30余件代表性作品,以及影像和书籍文献,展现艺术家近60年的创作脉络和其对具象绘画艺术执着不懈的探索。

https://v.qq.com/x/page/j0973pg7ea9.html
开幕现场©融舍


人物肖像  平面化的视觉冲击


亚历克斯•卡茨的人物肖像画一改写实主义对体积、形象细节、光影的刻画,通过平面化处理,改变了传统的写实主义观念,在抽象表现主义占据主导的时代,为绘画创作开创了新的可能性。
 


卡茨通过简洁的线条提炼人物形象,将受光与背光简化为两个平面,对人物和背景同时进行平面化处理,极大简化了人物的立体感,让观众的视线完全凝聚于人物之上,脱离对人物主观情感的关注,将人物转化为一种客观存在。


瑞秋,2012
127×101.6 cm
亚历克斯·卡茨
图片由艺术家和Gavin Brown(纽约/罗马)提供
©亚历克斯·卡茨


卡茨的人物肖像作品往往尺幅巨大,在构图上深受20世纪60年代大众电影、电视、时尚与户外广告牌兴起的影响,艺术家通过和谐明亮的色彩,大面积平涂的色域,在营造平和悠远意境的同时,更突出了在画面中占据较大面积的人物形象,让人物呈现出电影或广告特写镜头的观感。
 

三重奏,2009
213.4×365.8 cm
图©融舍


此次展出的《特蕾西》(2001),《海滩风光(艾达)》(2013),《三重奏》(2009)等作品皆是展现卡茨人物肖像画特征的代表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卡茨借鉴波普艺术元素,或对占据主体位置的人物进行大胆剪裁,或采用非传统构图将多个人物并置,令作品在简洁优雅中释放出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风景 感知光与影的瞬间 


1960年后期,卡茨将绘画对象从人物扩展到风景,其风景画并不仅是真实风景的再现,往往是将自身所感知到的“风景”(environment) 进行视觉化处理。对卡茨来说,光是比场所更重要的元素,从风景中描绘出的光便是进入画家眼中那一瞬间的光。在瞬息万变的自然风光里,捕捉每个闪光的瞬间——画家用感知到的光错落有致地记录风景,去掉更多的负面与感性。



图©融舍

(左)草,2018
97.8×148.6cm

(右)索尔和伊丽莎白,2014
213.4×152.4cm


如作品《桦树和松树》(2002)以单色黄色为背景,用交错纵横的桦树树枝点缀画面,加上少许抽象化色彩勾勒出的树叶,与后者松树,呈现出一片金色的光辉。此外,在《田野1 》(2017)和《草》(2018)中,艺术家仅用寥寥几笔便生动再现了光影交错的景象,反映了画家暮年之际,笔触辗转灵活,变得抽象,特别是在最近的风景画作中,背景与主体已豁然贯通,融为一体,整幅画逐渐步入抽象领域。

 
单色背景 赋予图像自主性
 
卡茨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艺术家对单色背景的运用,这也是卡茨独一无二的绘画特点。20世纪50年代,卡茨受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对光和空间诠释的启发,开始在单色背景上进行绘画,用大面积平涂的单色背景创造性地去除了图像的景深和叙事性,仿佛将人物和风景塞进同一个深邃的空间,在突出观者对描绘对象最直观感受的同时,将图像从与参考对象的对比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图像自主性。



亚历克斯,2013
121.9×167.6cm
图©融舍



艾达,2014
55.9×127cm
图©融舍


如在作品《索尔和伊丽莎白》(2014),《亚历克斯》(2013)和《艾达》(2014)中,艺术家以黑色为背景,彻底抹除背景与人物之间的空间,在消除远近感的单色背景上,对人物进行剪裁、扩大,以单色背景表现凝缩于二维世界之中的三维空间,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剪帖装置 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探索
 
早在1959年,卡茨便开始在风景画上进行人物拼贴,创作出与拼贴画类似的剪帖装置作品 (cutouts),一如其人物肖像画,剥离了对象的个性与叙事性,只保留含蓄而单纯的轮廓,以及对象被艺术家捕捉到的那一瞬间,这种从平面转向立体空间的探索改写了非抽象绘画既定媒介的变现手法,其对媒介的运用也成为此后兴起的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所面对的核心问题。



此次展览将呈现卡茨于2013年制作,亦是最后手工上色的8幅剪贴系列装置作品。
 

另外,本次展览还将展出一部名为《五小时》的视频,为观众展现艺术家“湿盖湿”的绘画技法(“wet on wet”)。以影像方式再现1993年,亚历克斯•卡茨在纽约工作室创作作品《1月3日(1993)》的五小时实际绘画过程。


如今,在商业和后现代语境中,回溯艺术家60余年对具象绘画的坚持和探索,既可以领略到艺术家对时代文化和艺术风格,如时尚、电视与户外广告牌人物的构图方式、波普主义的简洁平面和重复图像、马蒂斯对色彩的大胆运用等创造性的借鉴,更将我们带入到那个特殊年代语境之下,对艺术大师对艺术创作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方式的积极探索,以及如何在抽象表现主义盛行,多元艺术风格冲击下,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具象绘画风格进行思考。

END